最近看到一篇人类学的研究报告,标题是:
你能同时爱超过一人吗?
关于这个问题,何书桓同学有话说。
咳,没错。人类学家William和Gerth就发现,在电影或文学领域,同时爱着两个人的故事比比皆是;而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关系则更为复杂,人们也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了。娱乐圈中,陶虹和徐峥的“宽容式婚姻”为人津津乐道。
为了探索“并存的爱”的可能性,研究者猜想:人们可以在不同恋人之间层次分明地来回切换自己的爱,而且每个人都能深刻地描述自己爱的体验。
于是乎,他们在拉斯维加斯的一所大学中展开了研究:
“第一阶段,他们找到37名表示自己曾同时爱超过一人的参与者,然后发问卷询问ta们如何遇到自己的恋人、每个恋人的性格、如何做到同时爱着、有没有什么焦虑、对这段经历满不满意;第二阶段,剩余27个人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。每个人会被问到对爱的定义、与爱人互动的体验以及如何平衡这样的关系。”
研究者从所有访谈故事中发现这样的共性:
有两种类型的爱,一种倾向于安慰和陪伴,另一种是热烈和激情的。并存的爱在ta们眼中,都是精神上理想的且完整的爱情。和不同恋人互动时ta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样子。研究者因此得出结论:人有能力同时真正地深入爱着多个人。
这种“复数的爱”的可能性让我想起,在《挪威的森林》里,渡边君同时爱着直子和绿子。村上春树这样写道:
“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荡舟于美丽的湖面,
我们既会觉得蓝天迷人,又深感湖水多娇。”
弗洛姆在《占有还是生存》中提到:
“重‘占有’的生存方式所体验到的爱则是对‘爱’的对象的限制、束缚和控制。”
他认为,爱应该是一种积极力量,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。
Nathaniel%20Brandon教授在《罗曼蒂克心理学》中指出:
“浪漫之爱的核心是心理可视性。”
爱既让你在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(“Ta好像我”),又让你从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感知自我(“Ta理解了我,原来我是这样的”)。
这样来说,爱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,而是针对所有人而言的一种态度、一种性格特征的倾向性。
其实,同时爱着几个人的稳定关系形式,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——
多元伴侣制
Polyamory的骄傲旗帜。2014年由Jim%20Evans设计,蓝色代表开放和诚实,红色代表爱与激情,黑色代表团结一致,中间金色的希腊小写字母符号“pi”代表polyamory的第一个字母。
Polyamory一半希腊词根poly“多”,一半拉丁文词根amore“爱”。又称多边恋、多角恋、多角忠诚、多重伴侣关系。
它指的是,关系中人数大于“两人一对一”且参与者皆“知情同意”的恋爱、交往、伴侣的关系。
本文提到的多元伴侣制
和某些不包括
性别平等和知情同意的婚姻
不能混为一谈
比如,在某些宗教文化(伊斯兰教)和地区(非洲、中东),一夫多妻制仍具有合法性;而罕见的一妻多夫制,至今还在中国西藏和印度南部盛行。
尽管备受争议,多元伴侣制符合人类的本性,这个观点得到了多个学术领域的认可。
动物学家、心理学家Barash和精神病学家Judith%20Lipton等人研究发现,近5000种哺乳动物中,绝大部分物种倾向于多偶制,且这种倾向并没有体现出雄性和雌性的区别。只有3-5%的动物一生只有一个配偶,比如狼、狐狸、水獭等,也包括人类。
即便如此,当这些动物的配偶突然死去或者失去性能力时,它们也会迅速找到新的伴侣。
多元伴侣制,其实属于“自愿/道德的非一对一关系”中的一种。
下面这张图就为我们展示了“自愿/道德的非一对一关系”的详细分类,“多元伴侣制”就是其中紫色的部分(Polyamorous%20Relationships)。你品,你仔细地品。
2014年有统计显示,美国有120万到980万的多元伴侣。那么,多元伴侣制到底长什么亚子?
著名多元伴侣作家Franklin%20Veaux%20称,多元伴侣是游戏规则的变革者。
只要每个人知情同意!
只要每个人知情同意!!
只要每个人知情同意!!!
(重要的事情说三遍)
形式多样到超乎你的想象。
根据Wolfe的调研,最常见的是多元伴侣制形式是以一对关系稳定的伴侣为核心,逐渐接纳他人,形成三人或者四人关系。
一项新的多元伴侣研究显示,尽管多元伴侣制的关系大多是分等级的,比如,主要关系会比次要关系的伴侣共享更多生活时间;但是还有一些是不分等级的,也就是说,每一对伴侣关系都是平等的。
事实上,关于多元伴侣制的污名不在少数。接下来,让我们通过两个误解来进一步了解多元伴侣制。
误解1:多元伴侣制没有单偶制好。一对一关系的单偶制,狭义上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一夫一妻制。虽然这是现行的婚姻制度,但出轨、离婚和再婚的案例都在显著增加。
目前,我们还无法回答哪一种制度更好,因此也想打破这个误解;只是想让大家看到多元伴侣制的存在,并尝试理解多个人为爱共同生活的可能性。
有人认为,两人之间的问题就够多了,多元伴侣制的关系中少则3人,多则N种排列组合,那还不乱成一锅粥了?
Conley等人对1507位处在一对一关系中,以及617位处在非一对一关系中的人进行研究,测量参与者对关系的整体满意度、承诺、激情、信任以及妒忌的情况。结果发现,在满意度、承诺与激情等量表中的得分上,两种关系中的人并无显著差异;但在信任程度这一方面,非一对一伴侣显著高于一对一伴侣。
这是因为,多元伴侣制正是基于知情同意后的信任,才能得以维持。
当然,这也并不意味着多元伴侣制就很理想,比起一对一关系,面对嫉妒、沟通、时间管理等问题,践行多元伴侣制的人群需要付出更多努力。
误解2:多元伴侣制就是不忠和淫乱的代名词。都2020年了,请大家扪心自问,你只会对一个人产生性欲吗?
哲学家Brake认为,多元伴侣制在性欲方面,更符合人的本性。最新的科学研究也证实,多元伴侣制给个体提供了享受更持久的激情和亲密的独特机会。
忠诚、承诺本身,从来不是排他的。透明度是将多元伴侣制和不忠区分开的要素。多元伴侣关系中的人不接受谎言,所以只要知情同意,并诚实地信守承诺,每个人是有可能同时拥有多个性伴侣和多重亲密关系的。
此时可能有人会说,多元伴侣制的性生活这么丰富多彩,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肯定更大吧?
首先,多元伴侣制不代表一定要和关系中的每个人做爱;其次,科学研究证据请你闭麦:
比起多元伴侣制的人群,那些在关系中性不忠的个体,更少采取保护措施,也不太和另一半讨论安全性行为,多元伴侣制的人群更倾向参加性传播疾病的筛查和检测,感染率低得多。
对多元伴侣制了解了这么多,想必有些人已经跃跃欲试了。
且慢,让我们将讨论焦点从爱几个人回到人性和亲密关系本身——
有些人会人性地爱着多个人
也有人会异化地爱着一个人
人性的爱,是发自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根本而真实的需要。人们需要亲密关系的独特性和真实性,并不会因为爱的对象的个数而改变。1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,多元伴侣之间的依恋类型,也是彼此独立且特别的。
弗洛姆在《爱的艺术》中指出:人性的、成熟的爱,同时具备关心、责任感、尊敬和了解这四种积极态度。
比如,你生病了,真正爱你的人不仅想知道你的状况,也不会因为你的病症而嫌弃你,还会把想让你痊愈的心愿当成自己的责任并付诸行动。
异化的亲密关系,是像商品交换一样的非人性化的工具交往行为。这样的关系被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称为“伪交往”。
异化的关系中,人丧失了爱,沦为机械般被动地消遣。而这个人的关系对象,只会被当作让ta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零件,容易替代。不行就换,但每换一段关系却又是重复和无差别的,本质上还是僵死的。
异化的交往中,语言沦为了自说自话的独白或利益交换的手段。最直观的感受是,两个人聊天牛头不对马嘴,一方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而不听对方讲话。
最绝望的是,一个异化关系的人自己本身,可能看似还在努力地找人紧密结合,但ta还是极度空虚并充满了强烈的不安全感。因为ta也意识不到自己人性的最根本的欲望。
今天我们之所以介绍多元伴侣制,并比较人性与异化的亲密关系,不是在提倡任何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,也不打算为你树立什么规范和禁忌。
而是让你看到,真实的、人性的需求是复杂的,“爱”首先必须是由人构建起的关系,亲密关系才有可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爱和成长的契机。
话说回来,即便我们相信并想要去爱,爱的实践又谈何容易。心理学家Mary hotvedt认为,如果人真的能同时爱超过一人,这样的情况也很少是人们主动计划好的,人们也常因此会产生内心的矛盾冲突。
虽然最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献告诉我们,人能够同时爱超过一人,但其中所有访谈对象都遇到了反复出现的情感和道德困境。Ta 们感到痛苦并难以抉择,因而ta们的关系变得脆弱、不稳定,最终难以持久。所以,研究者也得出了另一个结论:
并存的爱随着时间就会陷入激情和陪伴的困境,维持这样的关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,否则很难长久。
2016. 日剧《逃避虽可耻但有用(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)》.
可以肯定的是,无论是什么关系,“知情同意”都是一段健康的关系中的重中之重。它意味着以达成共识的承诺建立诚实且信任的关系基础。
当大家要对一个承诺达成共识,反映的是每个人主动思考后的个人意愿,承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由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,需要持续的公开沟通去调整。
相信爱的可能性
了解知情同意的重要性
是一种以洞悉人的真正本性
为基础的理性信念